基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吴江区八都学校 汪佳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教育行动方案的实施,各个学科、各个教学阶段的老师也随之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作业设计等也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向新时代大跨步。同时,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探寻改革背后的深层含义,而“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深受教师们的青睐。
“教—学—评”一致性的提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而教学是教和学的结合体,不仅是教师教书,更是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当中,依旧出现“教学评”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到充分备课,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情况的掌握都非常不熟悉。这种不熟悉,导致教师在上课的教学、课堂的评价、课后的作业以及对学生的及时评价都不能做到完全掌握。首先,从教师教学方面来看,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以教师教学为主体,那么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只会考虑单独的知识结构,并不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计划只会让“教学评”三者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其次,从学生学习来看,灌输式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的知识容器,他们并不懂得如何真正的去运用知识,更是没有办法及时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最后,从评价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会运用知识。这时候评价反馈就很重要。而老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更是不可缺少。好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上瘾”,更加想要学习数学知识,老师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同时也不能忽视负面评价,面对学生的负面评价,教师应该做到的是反思:反思备课预设,反思课堂互动,反思课堂话术。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交流,不仅让课堂更流畅,也让学生更乐于学。
教学评一体化,主体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三者相对独立,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教师和学生做不到三者的统一,那么数学课堂又会回到以前那种传统的单方向的传输知识的模式。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非常不利的。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背景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的“导向标”,能够引领着教师和学生把握整节课的动向。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关注本节课的每个环节、每个问题、每个情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这节课时为例。这节课的要求时让学生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深入把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情境和问题。在正式的课堂上,我给出的第一个情境是:有一个长方形围栏已知长为x,宽为y,周长为36,可列出怎样的等量关系?给出的第二个情境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样的两个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同时鸡兔同笼问题在学生小学时就有所接触,更加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特点。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列出方程,可以适当增加小组讨论。同时也可以科普宣传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有趣和中国古人的智慧,也可以让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鸡兔同笼的有趣知识。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仅能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印象深刻,也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评价的多样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采取不一样的评价,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可以的基础授课的基础上,在自己的课堂上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在开始教学之前,老师要运用“诊断性评价”随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摸底考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再制定发展性的教学策略。
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二元一次方程”这个课时为例。这一课时主要考查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类比能力以及探究创新能力。部分学生会在总结归纳二元一次方程定义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上思考的不够全面不够完善。由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学生的评价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二元一次方程定义——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发挥想象由二元一次方程思考生活实际——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这样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老师也能在这些过程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有更好的发展性。
教学评一体化的体系需要和教师的课堂进行完全大交融。关注每位同学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思维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全身心得投入到课堂老师所创设的问题中去,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运用形成性评价优化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手实操。
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学期“勾股定理”这个课时为例。这一课时主要考察学生的数形结合、转化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半的合情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正式教学中,在推理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会用什么样的巧思来求这三条边长的关系呢?能否结合老师给出的正方形瓷砖模型来思考呢?”随后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进行绘制和计算。在学生讨论是,教师可以随机进行指导,会发现:有的学生在方格纸上用的是“割”的方法,分割成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形似“风筝”;有的同学想到的是在方格纸上用“补”的方式,补成一个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的同学用的是“拼”的方法,将几个小块拼成若干个小正方形。学生讨论完毕后可以让每组的小组代表上讲台进行总结性发言,随后教师可以进行评价:这几个小组的总发言都很不错,很有自己组的特色,方法也很多种多样,没有完全拘泥于一种方法,值得表扬。但是在语言表述上还不够贴近数学语言,思维逻辑还有一些混乱,如果下次能打磨一下语言,肯定会更加完美。这样的评价,不仅体现出学生对于该问题的认真思考和讨论,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密切关注他们的发言和成长,十分有利于师生关系的促进和发展。
单元考、月考、期中考和期末考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检验,同时也是评价中具有总结性的一环。而教师在出题的时候一个应该基于每位同学对于每节课的总结和反馈,来给学生进行测试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的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九章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为例,这一章主要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转化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思想。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收到学生较多的反馈有: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运用困难,总是容易算错,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分析的原因是第八章幂的运算的运算法则不熟练;有的同学反应在因式分解时,不知道用哪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帮助学生一起总结写题方法,遇到两项平方,想到平方差公式,平方减平方,遇到三项就想到完全平方公式,两个平方项和一个前后乘积二倍项,如果行不通就尝试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就减少了很多,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出相应的试卷进行计算专题练习,夯实学生基础,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提高训练。
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一环。 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估,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评价的方式应该有所创新,不能拘泥于考试的形式,还可以有很多选择。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为例。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了数据收集的方法、意义和重要应用性。在本章的结束,可以设置一个课题给学生作为本章的综合测评:用所学知识,寻找身边可以进行数据整理的案例,自己独立地完成一次数据的收集整理,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叙述,比一比哪位同学的案例更加创新有趣,数据更加精准。这样的综合评价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本章知识的印象,还能用创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真正做到让学生感受“生活来源于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这样的道理。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培养交际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以苏科版教材为例,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可以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给每位给学生制定一个成长档案袋。每个人的成长档案袋里都记录着:每个阶段对于数学的疑问以及老师的解答、每次的成绩分析、每次的进步反思、每次的退步个人总结、每次的综合评价测评的课题与教师评价等等。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个人的学习经历、失败经历和成功经历,记录在初中三年的挫折和收获。 也更加有助于“教学评”一体化和教师教学的融合,更好地促进教学评三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综上所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为基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自己对于教学评三个方面的理解,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方略,做到: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关注评价的多样性运用、关注课后评价,创新评价方式,让教学评一体化概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从而创新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课堂形式会更加多样,学生的可接受度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