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目标
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教育新生态下,八都学校秉持“融合中西,兼善天下”的理念,致力于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积极迈入五育并举的3.0时代,年初学校提出“融教育”思想,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融合实践,培养师生“融合统整”思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学校以“1263”克旗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为指引,深入推进“融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内涵与品牌特色。“融教育”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综合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强调突破传统教育的边界,促进教育各要素有机融合,以提升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求。目标如下:教育资源融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师资、设施、信息等共享。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像将科学、艺术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教育技术融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如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等拓展教学空间。教育阶段融合:打通中小学、高等教育壁垒,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无缝衔接。
二、实施策略
1. 课程建设构建“融课程”体系,该体系全面涵盖了课程愿景、课程理念、课程框架、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战略以及管理评价战略等六大核心要素。“123X”课程框架体系:即围绕一个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依托两个抓手——课堂与课程;涵盖三个维度——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并致力于培养多种核心能力与素养。实施“学科内小融整”与“跨学科大融合”:学校紧密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以及学校管理的“课堂、活动、安全、服务”四大板块,以校本学科理念“大单元教学”为基本原则,常态化地实施学科内的小范围融合与跨学科的大范围融合。
2. 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定期的培训、研修以及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对“融教育”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师德垂范作用:学校积极倡导“让教师享有自信、从容、有尊严的工作”的办学理念,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与创造力。
3. 特色活动开展举办主题融合课程活动:通过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深切体验跨学科知识的魅力与实用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科整合的独特优势,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三、保障措施政策支持
学校将“融教育”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确保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为“融教育”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以及活动开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家校合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融教育”的深入实施与持续发展。
四、八都学校“融教育”具体内容
融教育之融党建
“融党建”,学校强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使党建工作不再孤立,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 党建与学校管理融合: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将党建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在学校决策、管理等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 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融合:开展“党员教师先锋岗”活动,鼓励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主题班会、红色研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党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通过党建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融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融教育之融德育
“融德育”:学校注重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的美好灵魂。
1. 德育与课堂教学融合:挖掘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拓展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融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德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融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融教育之融课堂
“融课堂”:学校旨在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促进学科之间、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构建开放、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科融合教学: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打破学科界限,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课程中,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教学方法融合: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师生互动融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融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通过教学方法和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融教育之融课程
“融课程”:学校强调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拓宽学生的视野。
1.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开发地方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校本课程特色化发展: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艺术、体育、科技、人文等领域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
3.课程资源整合与共享:整合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与社区等合作,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融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的融合与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融教育之融安全
“融安全”:学校将安全管理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安全管理与日常教学融合: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安全管理与校园环境建设融合:加强校园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装监控设备、消防设施等,确保校园环境安全。同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 安全管理与家校合作融合: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监护能力。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融安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营造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通过安全管理与学校各项工作的融合,提高了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阶段效果学生素养提升
通过“融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得到显著提升,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实践与运用能力。教师成长:教师在“融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蜕变,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学校特色形成:八都学校将形成独具特色的“融教育”品牌。
六、总结与展望
八都学校一校一品“融教育”实施方案,是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次深刻革新。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融教育”理念,不断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现代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八都学校
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