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概况
1. 时间:2025年2月17日
2. 地点:初三大办公室
3. 参会人员:初三全体物理教师活动内容
二、讨论内容
1. 知识剖析:对“磁体与磁场”章节进行详细分析,梳理出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是基础内容,磁场的概念及性质、磁感线的特点为重点和难点。大家一致认为,要让学生理解磁场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可通过磁体间相互作用来感知,这对掌握后续电磁知识至关重要。
2. 教法研讨:决定采用直观演示法,利用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等器材,演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磁现象。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磁场分布和磁感线走向,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此外,还计划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如探究影响磁体磁性强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
3. 流程规划
趣味开场:通过播放磁悬浮列车运行视频或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图片,如冰箱门的磁性密封条,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磁极间相互作用实验和用小磁针探究磁场方向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分析。
概念讲解:结合实验结果,讲解磁体、磁极、磁场、磁感线等概念,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拓展延伸:介绍地球磁场、磁偏角等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构建知识框架。
作业布置:布置书面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安排实践作业,如自制指南针并记录制作过程和原理。
4. 资源整合:整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网络优质教学视频和实验器材等资源。备课组成员分享了各自收集的教学素材,如磁场相关的科普纪录片片段、磁感线模拟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
5. 难点突破:针对磁场和磁感线的抽象性这一教学难点,打算采用类比法,将磁场类比为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能通过其对物体的作用感知它的存在;把磁感线类比为地图上的等高线,帮助学生理解磁感线是描述磁场的工具。同时,通过多做练习题、利用模型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理解。
6. 作业与反馈:确定书面作业围绕教材课后习题和配套练习册,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概念的考查。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提交自制指南针的实物或照片,并附上原理说明。强调及时批改作业,通过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普遍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个别问题进行单独辅导。
三、活动总结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讨论充分,为“磁体与磁场”的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后续将根据计划开展教学,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