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四五”课题教学研讨沙龙
苏州市“十四五”课题教学研讨沙龙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我校于11月27日下午开展了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三自’教育”为主题的青年教师课例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主要由杨秋怡、王希恬、白仿竹、曹李雯四位老师进行汇报。
首先进行交流分享的是杨秋怡老师。杨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偏弱这一事实入手,借用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让我自己来整理》这一课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自理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上,杨老师以“整理”为抓手,设计“书包整理大赛”,让学生学会快速整理好书包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升自理能力。
接着分享的是王希恬和白仿竹老师。王老师在教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布置了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周内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并计算平均数的任务。学生通过和其他同学比较做作业所花的平均时间,感受到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要自觉地规划时间,专心致志地完成,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律能力。白老师在教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时,发现每位同学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要让学生时刻以保护环境的标准要求自己,很多同学难以做到。课堂上白老师通过让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使其明白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有哪些,并且把这些行为牢记心中,落实点滴。这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律意识。
最后分享的是曹李雯老师。曹老师发现在生活上,大部分低学段学生家长会把一切生活琐事都包揽在自己身上。这就导致低学段学生连扫地这样技能可能都不会,更不用说主动去解决自己的一些生活琐事。曹老师借助译林版二年级英语中关于“劳动”的内容,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提高劳动积极性并热爱劳动,教导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轻父母负担并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本次课例分享交流活动不仅深化了青年教师对“三自”教学理念的理解与应用,也坚定了我们持续探索与实践的决心。未来,我们将继续组织类似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们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共同推动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和提升。